春秋战国时期,涌现出大批杰出人才,他们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。这些能人异士有个特别的称呼——食客。当时的权贵们会供养一批为自己出谋划策的能人台面优配,就像现在人们常说的智囊团或专家团队。不过那时候可不像现在分得那么细,无论是出主意的谋士、带兵的军师,还是执行特殊任务的刺客和间谍,统统都被称作食客。
以孟尝君为例,他府上就养着三千门客。这些食客可不是白吃饭的闲人,个个都身怀绝技。就算是那些擅长鸡鸣狗盗的偏才,也都有过人之处。更不用说像冯谖这样深谋远虑的谋士,或是毛遂这样敢于自荐的勇士,关键时刻都能发挥巨大作用,回报主人的知遇之恩。
这些人才之所以愿意寄人篱下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主人懂得用优厚待遇来笼络人心。让他们吃得上鲜美的鱼肉,出门有车马代步,过着体面舒适的生活。在古代,用美食来收买人心可是门大学问。
展开剩余64%在封建时代,皇帝笼络臣子最体面的方式就是赐宴。想象一下那个场景:御膳摆满一丈见方的餐桌,山珍海味应有尽有,美酒佳酿香气四溢。但真正让人在意的不是吃什么,而是能跟皇帝同桌共饮的这份荣耀。那种被重视的感觉,足以让人死心塌地效忠。
《新唐书》里记载了个有趣的故事:唐太宗时期,监察御史马周特别爱吃鸡,每次出巡都要吃。有个地方官就以此为由告他的状。唐太宗却护短说:我只禁止他吃肉,又没禁止吃鸡。这明显是在强词夺理,但足见皇帝对心腹的袒护。马周自然对皇上的偏袒感激不尽。
唐玄宗对安禄山的恩宠更是夸张,不仅送各种珍馐美味,还专门让人现杀鹿做热洛河赏赐。可惜这份厚爱最终养虎为患,成了历史笑谈。这说明用美食笼络人心要适可而止,过度赏赐反而会助长骄奢之风。
清朝皇帝在这方面就很有一套。比如科举放榜后设鹿鸣宴款待新科举人,在礼部举办恩荣宴,在文华殿安排经筵宴,既彰显皇恩,又收买人心。元朝皇帝每年春季的诈马宴,清朝款待蒙古王公的除夕宴,都是同样的道理。
政客们也很擅长这一套。一顿家常便饭,几个贴心小动作——让个座、夹个菜、斟杯酒,都能迅速拉近距离。推杯换盏间,再严肃的话题也变得容易开口。这种饭桌上的交情,往往比正式场合更容易达成默契。
可见,吃不仅是老百姓联络感情的方式,更是权贵们笼络人心的利器。酒足饭饱后的私密交谈,往往能建立起最牢固的政治同盟。从古至今,饭桌文化在政治博弈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